正写《道德经》之一

为《道德经》注释的学者万者有千,然懂之者,鲜也,这几乎是天下哲学性著作,共同的命运,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哲学是对世界超越本体性的认识,而要超越这个本体,则是人类认识事物最大的障碍。不自觉就介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这也是人类思想交流中最大的障碍。特别是越简单的东西,就容易被本体性的认知所覆盖,就越难被人们所正确认识。地心说、苹果落地、相对论。。。不都是如此么!
 
而老子一直认为,他要阐述的东西,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但世人却很难理解,不也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所以,我们去领悟这些哲学著作的时候,或者学习或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的本体性认知,直观地感觉认知对象给你传达的信息。当你带着这样的思想和方式去看待《道德经》,你定然会有一种完全不同地认识,她的本来面目就会跃然纸上。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关于《道德经》这一段的描述,可以说是最多的,也是被曲解的最厉害的。特别是现代的注释版本,加入的主观修饰成分实在是太多了,上下文的逻辑性也非常混乱。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稍微有点文字逻辑常识的,都应该明白这句的核心词是“恒”。而不是“道和名”。但千百年来的注释中,这都看不出来的,不是太少,而是实在太多了,甚至还命名为“道”篇!“恒”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会或不能再改变的意思。道可以理解成现代的“规律”一词,名可理解成分类,命名不就是一个分类的过程么。可被规律之规律,可被分类之分类,自然不是恒的,说白了,这是对“恒”的解释。
 
有了这层理解,下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解释。万物之始,“始”,是一个时间概念,母也,是一个创造的概念。
 
我们必须明白,没了人,这世界我们能叫的出名字的东西,或者被你感知为一个独立体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感知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的过程。
 
道和名之恒,也是在这个规律之中,是“恒的”。万事万物就是从这样的“无”中开始的,也是以这样“有”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于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和有,这两个都是恒的。
 
上文解释了“恒”,就是不能再变的东西,下文从“变化”的角度来说明“恒”。于是才有,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故”才有落脚点,其次“恒”和”无有“才能结合。
 
欲,就不是欲望或趋向之类的解释了,而是思想或想法,所以就不能解释为经常用无的思想,而是“恒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将有名的东西,不断往下追溯,才能不断组合出新的东西,才有妙之说,恒有,不能再变的东西中,我们才能知道这种变化的范围。一个强调变化,一个强调变化的范围,既变是永恒的,但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把握的。这个跟马克思哲学不是异曲同工么。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理解上文,这句话的断句和解释才有了根据。这里说的不是有和无,而是关于“恒”(不变)和“无有(变化)”两者不同角度的阐述,说的都是变化是永恒的,否则何来”同谓“和“门”之说。同谓–说的都是;门-途径,即变中有变,是所有变化的共同规律。
      
 
所以老子,阐述的是:什么是不变和变,以及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
 
所以断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白话直译:
可被规律之规律,可被分类之分类,都不是”恒“的(本质的,不变的)。万物从”无(变化)”中生出来的,万物以”有(不变)“的形式被创造出来,所以用”恒无“的思想,才能认识这种变化,用”恒有“的思想,才能把握这个变化的范围。关于“恒(不变)”和“”无有(变化)”两者不同角度的阐述,说的都是:变中有变,是变化本身发生作用的根本途径!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与交流,(微信/QQ: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
☞☞☞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