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二

正写道德经系列一直想写完,由于繁忙的工作,心一直静不太下来,只开了个头,就闲笔了很长时间。现在才缓过来,还是要接着写。道德经现流行的版本众多,众说风云,本人并不打算去纠结那个版本是否是原著或者短句是否正确,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知道一个人说话的意思,至于这句话到底是怎么表述的,意义并不大。而且时过境迁,很多东西客观上已经无法还原。特别是语言上的东西,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并不存在那么多的唯一性。

所以,依然延续之前的逻辑,只是从行文的直白性的整体逻辑去陈述道德经,而不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测。就是文字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精神,解释跟版本具体的文字关系并不一定直接对应,挑选的版本只是告诉你,我解释的是那一章而已。

主流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段中无论怎么断句或者何种版本,有几个关键词“皆、弗、不”。“皆”强调的是普世的美恶,所以这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阐述的,非个人之喜好,这是整篇的立意高度。从有无相生到前后相随,这一节是最没有争议的,跟前文也是相通的,阐述的就是正反总是成对相互依存,注意是依存关系。显然,下文圣人所为之事,就需要利用这种依存关系原理。否则,就不存在”是以“一词了。也就是圣人和万物之间的行为及结果会形成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这个,才是关键。

至于具体个别词怎么解释,并不是很重要。这样我们找无争议的共性词,那就是”不“与”弗“。圣人行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目的自然是达成”事与教“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理解和区分不和弗的被动和主动含义。处无为之事,方能行不言之教,从而才能使万物不需要被怎么样,就会怎么样。如不辞亦作,不需要给予亦生,不需要依仗亦为。进而功成,才不居功。为什么不居功,因为这是自然的事情啊,道法自然与前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相对应。

一定要明白这个不居功,不是圣人不居功,而是万物不居功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可居之功。也就是弗是主动性否定,主语是万物。正因为万物不居功或无可居之功,那么圣人自然可居之或亦无功可居,正因为万物不居功或无功可居,于圣人而言,功自不去或无功可去。从而对应了行为正反相生相随之理。就算抛开圣人这个主语,由于万物不居功或无功可居,自然也不存在去不去的问题,于圣人而言自无功可夺。只要前面这个万物不居功或无功可居的基础不变,后文无论怎么解释,都殊途同归。
 
而目前流行的注释版本,就是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这个正反相生相随之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误会呢,就是没有按照行文的简单文字逻辑来,而是主观上加入了一些主语,自我逻辑之类的东西。缺乏对正反相生相随关系原理的深刻理解。没有围绕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目的,目的自然不是居功,但自然是达成了目的。也就是说这就是圣人之功。
 
来源:攀缠锋祖,欢迎分享与交流,(微信/QQ: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
☞☞☞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