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二十二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的注释最容易导致很多朋友看完或者读完,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就堆积在了一起,有什么必然的上下文联系吗。特别是最末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然让人联想起道德经第十七章的观点,那么这一章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联系吗。先我们对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进行划分,可以将希言自然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作为首位呼应的存在,中间整个划分为一个证明和阐述性的存在。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从逻辑上把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好像就需要不少的联想了,否则基本上就两个扯不上多少关系的东西硬生生组合在一起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失”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显然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逐级递减的排序。道>德>失,道是如此的做事法则,自然;德是顺应道的一种做事方式方法及思想,但这并不能保障你完全按照道的方式形式,也就是说德与道之间相当于特殊与普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失者,就是完全不按道办事了,那这样的事情就多了。所以从量上来说,就道<德<失。
这样一来,不刚好契合了希言自然的特征了么。而我们现在再反过去看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不也是如此一种逐级递进或递减阐述道理的方式么。如果说道德经第十七章对于“希言自然”的阐述,还有些表象的话,那么本章就很直接而本质了。首先以天地为例,让你几乎无从怀疑,而其后直接用道德经整个思想的灵魂来阐述“希言自然”的道理,就根本没有给予任何质疑的空间了。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大部分的注释者过多地把注意力着力在道、德、失等本身意思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整个逻辑特征的阐述或者他们的存在对“希言自然”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佐证意义。
而“同”的精髓是什么?信足,信不足,则有不信,不信,则失。信的极致是什么?本来如此,自然,故同于道。如此,不难理解同道、同德、同失,之于信不足的关系。信不多言,多言不信,故希言自然。多言的极致是什么?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多言“的能力也仅限于此,故多言无意。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道德经基本保持着一章只说一个道理或一个观点的行为风格,而在整篇中,思想或者观点又只会一两句就点出来了,其它大部分的词句基本上都是未来描述和佐证这一道理或观点而存在的。所以要重行文逻辑结构,而不是其中的词句字本身,否则,只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为了一窥全貌,你不去主观想象,怎么可能组合你眼中的片片一叶。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及交流,(QQ/微信: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