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二十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
不少人在注释这一章的时候,将目标集中在道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上,其实这并不符合行为逻辑。本章开篇明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人们的认识需要以道为本,方得大德,你可以理解为德的大小与对道的遵循度成正比。然道并不容易遵循啊,但我们也无需沮丧。虽然大道无形,但这也并不是无迹可寻。于是老子从现象到本质,层层追溯:道-象-物-精。无形之道,其中隐约能看出形状,这形状之下,似有物,这物中有本元。然后,老子进一步阐释了这认识的逻辑和依据。自古至今,其名不去。恍惚的东西,在时间中就容易变化,精这样本质的东西,则可以长时间第流传下来,我们就是要追寻那些具有长久稳定性的东西。
通行译文
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变化之中,很多规律都是存在适用条件和范围的,那些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或者消失的规律,说明还不够本质,越是本质的东西,其适用范围就越广,适用的条件就越少。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能够区分本质与现象的界限以及层次。正因为越是本质的东西,越稳定,由于古今不变,从而可以长久地始终如一地流下来。故而有“自古至今,其名不去”的特点。根据这个规律认识去“以阅众甫”,自然就能知道“众甫之状”。甫–最初的样子。这样我们方能在逻辑上,很好地解释,为何老子可以知道万物之始的样子,以此。而很多人说,这是根据道,这就很不实在了,你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方法去实现的。开篇明义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之后整个行文,就是对“惟道是从”的案例说明。老子通过一段逻辑演绎,告诉你,他是如何通过对道的遵从,而达到“知众甫之状”的。
大家可以对比下,这个通行译文版与本文注释之间的差别。通行译文版,基本上割裂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自己写出这样的文章,就是把文字凑在一起了,而行文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很多时候,为何很多道德经的注释,要用到意译,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上下文逐字逐句的逻辑意识,至于你只能通过想象去完善文章的逻辑,这就是很不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了,这并不是诗歌。
☞☞☞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