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十八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如下:

 

关于道德经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在这里集中在一块来阐述一下。为什么要如此呢?客观上,第十八章,单独放在一起,是不太符合道德经一贯的行文逻辑的,也不知道到底说明什么样的道理。当然,有很多花样或者那样我们猜测出来的的道理,或者说从字面意思上看来,我们自己觉得很明显的道理。然而,道德经行为逻辑,就是本来就明显的事情,然后,引出要说明或者要佐证的事情,会把要说的问题或表达的思想,说的非常的直白而明了。

那么,这个逻辑在道德经的第十八章上,就看不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说完之后,就没再引出的问题了。实际上,按照道德经一贯的说理逻辑,那第十九章,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东西。正因为,有第十八章这样相生相随的关系,所以,才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说。只是这里,关于绝和弃的主语我们必须明确,这里,自然不是老百姓之绝和弃,而是为君者之绝与弃。而此三者作为条文规定去实践却是不够的,那这里的“不够”指的是哪方面呢。这就是我们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语的理解了。

单纯从,实践或具体意义上来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是缺乏操作性,和前三者在操作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区别。显然,这里的“不够”,说的就是只有这三者是不够的,这三者都被包含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中,从而才有,令有所属之说。那么,这句绝学无忧,就是点睛之笔了,正因为,前三者以为文不足,做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就无需去求四、五、六……,故自能绝学无忧。所以,这里自始至终的主语都是为君者。

这里,再反过来说,说一下“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显然,这里的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应关系。大道废,废字,自然会与智慧出之出字相对应,很多人把“出”解释为出现,就很不和谐了。这里应该说的是超出之意,也就是推崇智慧,否则,一个人自然的智慧,又有何不可,那自然是违反天理的事情,如此一来,老子本人也是无法逃脱这个本文的约束的。很多人智慧理解为巧智,这显然也是很不符合逻辑的,投机与大伪又有何别呢?大道与智慧都应该是对应的词汇属性。

这里,我们与第十九章联系起来,加上一个主语,为君者,这样,第十八章就成为了,如果为君者,废大道,自然就会仁义出现,这个仁义就是匡扶大道至仁义,为君者之大惧也。如果,为君者,推崇智慧过深,就容易导致政权被窃取,为何,你玩不过那些聪明人啊。如果为君者,使得六亲不和,孝慈之心就会与你为敌,显然,这里的和不是和睦之意,而是在一起的意思,如果为君者,是天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孝慈之心就会与你为敌;而如果为君者,使国家昏乱,那么忠臣就会与你为敌,这里的忠臣,绝不是终于所谓的君上。

那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君君臣臣之类的概念,忠臣忠国而不忠君,他们是为了救国,而说不为了忠君,这样都会威胁到为君者的统治的。否则,这是和现实很不符合的,为何,国家昏乱,不正是奸臣当道吗,何来忠臣当道,如果是如此,又何来国家混乱,这在逻辑和现实上都是说不过去的,单是理解为忠臣之忠国,不忠君,就很合乎逻辑和现实了,也跟前三句,在句意上统一了。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第十九章成才算是真正的水到渠成了。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及交流,(QQ/微信: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
☞☞☞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