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十五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通行译文如下:
这一章,我们抽取出核心的句段出来: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不欲盈,故能蔽而新成。这里的核心就是如何阐述这个善为道之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上文翻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反问句后边,直接接一个保此道者,这很显然是不符合基本的行文遣词造句逻辑的。也就是说,前段应该把问题或道理已经给讲清楚了,方能后边接这么一句。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在语义上,如果不分开,就无法完成上述关于遣词造句的逻辑。孰能浊,静之徐清;孰能安,动之徐生。这是一个动静相互转换的概念,非常微妙,而后边说的保此道者,不欲盈,这里有两个解释的维度需要我们来区分。
是保此道者,不会去欲盈,还是不欲盈,方能保此道,这个因果关系,需要我们区分。从下文来看,前者更为符合行文的递进逻辑。不盈,方能蔽而新成。那么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保此道者的主语是谁,是圣人,还是某某或泛指。这里需要我们对整篇有一个更为整体的逻辑认识。
开篇说,圣人善为道,但是深不可识,于是强为之容,这个强为之容,就是想说清楚,圣人之善为道,如何个善法,唯有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向圣人学习,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否则这个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了。那么后文的意思,恰恰就是要说明如何才能充这种深不可识的状态中,寻得端倪。谁能浊,静之就会徐清,谁能安,动之就会徐生,这里都是从动静两个角度来阐述,动的特点,也就是圣人善道,在于求变。圣人为道,混而若浊,如何才能保持浊呢,显然静之就会徐清,无法保持浊,如何才能克服静呢,动之自会徐生。这里的意思,就是保持浊,需要动,也就是变,由于变,才能多样性,才能浊而不可识,动自然不会求盈,从而自然蔽而新成。
所以,圣人善道,在于变化性(动),而不是墨守成规(静)。所以通行版本,将自满之类的主观词汇扯进来,是很主观的事情。且最终没有形成整体的行文逻辑,也就是无法解释,前文其存在的逻辑意义到底是什么。道之求变,本来就是很玄妙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让你惊奇的,就是把平常的东西,用出花的,而一个东西的开发,也需要在不断的变化情境下,去拓展和发展,这就是高手和一般人的区别,这都是变的威力。核心词汇–求变!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及交流,(QQ/微信: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