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七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如下:
道德经的第七章,总体上来说,在注释上是比较小的,其中大部分的分歧,都集中在了“私”的说明上。这也是这里将会讲到的重点。只是,在通行的版本理解中,有一点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就是天地、圣人之间行为的类似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通常的理解,都集中在无私一词上面。
这里,我们再进一步,去理解下,天地之不自生而长生之道。假设天地自生,当如何?实际上,就是万物生于天地,天地不长存,万物必不长存,这是一种基本的逻辑,也就是外物必须以一个长存的基础为存在的根本。那我们再来看,这个身前身后,外身身存的说法。假设,不存在身后,又何来身先,不存在外其身,又何来内其身。
也就是说这本就是一个相互对立和依存的关系。于天地之长存与万物之长存,如果同时存在,就必不存在生与自生之关系。也就是说,本文的这种关系,是在一个相互依存关系中进行阐述的。离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也就没有了本文存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来看,身先依存于身后,身存依存于外身。同样的结果,就是这种无私与私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没有这样一种对立的存在。因为,无私的存在,才有私之存在,这是相生相随的。也就是,如果你之私必须以对方之无私存在,你就需要维护对方,否则自己也无法成己之私,就如我们有时候需要保护英雄的存在一样,因为我们需要英雄的保护!
如若无私,则众私何为?就如拳头打出去,却没有攻击的对象一般,这样,最终众人之私,私之于众人。这样来看,就知道,身先者,争之于先,内身者争之于内,自身者,争之于生,这就是一种化有形与无形之法。在本文中,我们需要从这样的依存及矛盾关系之中,方能理解。而这样的矛盾关系,在道德经的基本体系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本章如果抛开这样的关系来理解,其实是可以举出很多反例出来的,这显然是不符合道德经对于道元力的阐述的。
正是因为,很多人在这一章的阐述中,脱离这个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导致,在“私”一词上,出现很多道德或情绪色彩的词汇,而道之所谓,是无关乎这些的,如果牵扯这些,就终究会变成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说不清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再来一个过滤,也就是在这个注释过程中,夹杂太多的情绪或道德色彩的词汇,就意味这个注释里道的原意就原远。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及交流,(QQ/微信: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