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四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和通行的翻译版本!
关于这个文章的大意,很多人一般都还是能到点子上,就是道的虚无缥缈、似有似无的特征。然后,滑稽的是,明明知道老子大概要阐述的是这个意思,在文字翻译上,却不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做的,可以说,完全是对不上意思。
道冲,说的是道的虚无性,其后,才阐述道的存在性。如何才能看到道的存在能,就是经过“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一系列操作,最后我们才有可能看到道存在的一点迹象。锐、纷、光、尘的共同特点,都是不容易让看清楚,当去除掉这些因素之后呢?关于“湛”的翻译,就不能硬套般的搞成“沉没”这样前后不同的翻译了,“湛”,正常符合上下文意思的翻译,应该解释为“清澈”。谢混的《游西池》就有“水木湛清华”的句子。将湛解释为清澈,前后逻辑上下文逻辑就很完整了。正是经过一系列使道露出真面目的操作,使之变的清澈、清明,我们才好像又能看到它是存在一样。
当然,上文的翻译,在第一个关于道存在性的解释上,也是很主观的。用之不盈,解释为作用无穷无尽,就跟虚,没对上。既然是虚,所以怎么用都装不满,以至于,后面马上,跟着用渊字来形容,这都是非常符合行文逻辑的,没有必要再去主观赋意啊。这在逻辑上是很容易解释的,老子也是在用意会的形式解释道。如果我们用很具体的东西,来回答或者去翻译,那完全是背道而驰。
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能这样象征性地去描述。那么,我们每一次的具体,就是对原文的曲解,这是在道德经的翻译中,非常不可取的方式。每一次的解释,就会使我们离真相更远,这是很多没有哲学和科研背景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很多都是主观性质的,同时又是逐字逐句地区主观与非主观之间来回切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滑稽情况呢?因为有时候,这些研究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主观?故有些地方只能按照直白的翻译套了,这是对行文逻辑缺乏基本的逻辑同一性,翻译逻辑缺乏基本的上下统一性,造成的基本错误。这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道德经的翻译版本,会很别扭的缘故。
来源:攀缠锋祖博客,欢迎分享及交流,(QQ/微信:251563188)
☞☞☞《难论系操盘手特训营》--让交易的乐趣从学习开始!☞☞☞点击下载:难论股票期货外汇教程最新修订版001.pdf